全球决策者的顶层智略平台

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

李宇嘉(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)

近日发布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,对房地产未来五年的发展导向,放在了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,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”中。这意味着,回归居住属性以后,住房大宗消费品、民生产品的特性凸显。未来,住房发展要从百姓在居住领域的诉求,特别是急难愁盼和美好人居,探索行业和市场的新空间。

谈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,首要内容就是基础性制度建设,这包括完善商品房开发、融资、销售等方面。一是项目独立法人的开发制度,即改变过去企业集团控制项目。独立法人制度下,项目作为法人实体独立承担拿地、开发、交付等责任,集团作为出资人不能在竣工交付前抽离资金或分红。这样,不管是项目交付,还是金融机构权益保障及地方监管权力,都能得到落实;二是主办银行制,即确定一家银行或银团为主办行,项目开发、建设和销售等资金都存入主办行,而主办行须满足项目合理融资。而且,主办银行也会监督项目前期设计是否适销对路,开发、销售进度是否符合预期,从而在保障贷款本息权益和银行贷款主体责任上实现激励相容。

除此以外,国家还在积极推进现房销售制度。目前,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全国现房销售面积占比达到30.8%。现房销售下,所见即所得,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。当然,也要在供地效率(比如拿地即开工)、规划报建、融资、验收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,激励开发商转型现房销售。

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,就是构建“市场+保障”的供应体系。新市民、年轻人、外来人口是住房消费的主力,但由于收入、就业、预期等方面的变化,商品房(含市场租赁)的支付能力下降,对多种形式的保障供给的需求增加。

未来,住房保障人群扩面的同时,还要考虑到新时期以90后、00后为主体的保障对象,对租赁品质、产品类型、供给模式、职住平衡等有了更高要求,对租金比较敏感,需贯彻“以需定建”原则,避免空置问题。因此,《建议》提出“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”。

在市场方面,《建议》提出“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”。存量时代下尽管改善型住房需求潜力很大,但该类需求已释放数年。因此,未来改善型新房须遵循因城施策的原则,具体到某一城市,要因区施策,根据片区内供需结构分析,精细化新房供给,该收缩就要收缩。同时,推动卖旧买新的置换循环,激活改善型需求的潜力。

建设“好房子”是住房供给高质量的着力点。5月1日生效的《住宅项目规范》明确了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等“好房子”4个维度40项指标。接下来,一方面通过强化验收整改、政策扶持落实落细40项指标;另一方面,需落实近期明确的“好标准、好设计、好建材、好建造、好运维”等全生命周期的“五好”标准,除了硬件层面强调高品质,更多要基于微观业主层面对破解居住痛点、满足美好人居诉求的人性设计。同时,还要在老旧小区改造、保障房建设等方面,形成可实施的好房子标准。

存量时代下的房地产高质量发展,必须要着重于运营维护的品质。为此,《建议》提出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。首先,结合城市全面体检,遵循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在建筑本体及地下管网方面全面补齐短板、弱项。其次,在基础服务(保安、保洁、维修等)方面提高物业管理满意度,同时延伸到家政服务、养老托幼、社区治理(如社区共建、应急响应)等方面,提高社区安居的水平。

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,由房屋体检、房屋养老金、房屋保险这三项紧密关联的制度组成。房屋体检在于提前发现建筑、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;房屋保险由业主缴纳的维修基金、财政补助资金等构成,用于体检及体检后消除安全隐患、补上功能短板;房屋保险在于开发新的险种,叠加现有险种,撬动资金规模效应,形成覆盖全周期的保险机制。

总之,“十四五”时期在防风险、渐进告别旧模式取得积极成效后,“十五五”时期,房地产转向高质量发展。一方面,行业和市场本身要从基础制度、供应体系、全生命周期等全方位转向高质量;另一方面,还要以其大宗消费品的特性,切入到扩大内需战略基点,并成为内需的一个环节和基础设施,服务于“投资于物”和“投资于人”紧密结合,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,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,促进消费和投资、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,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关于我们

《高层》(Gao Ceng)是专为全球政商领袖、金融巨擘、科技先锋与家族传承者打造的顶级财经思想平台。

最新要闻

社交媒体

广告合作